大豆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2014-04-18 18:53:40
admin
353
據科學網2012年3月9日訊 大豆是主要農作物中營養價值*高的大宗農產品,是我國植物蛋白的主要來源。提高大豆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化能力,對於提升我國大豆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有著重要意義。
“大豆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作為這一項目的第一完成人,去年因“大豆磷脂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獲得201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的江連洲再次獲得這一殊榮。
鬥轉星移,他從時光鋪就的奮鬥之路上走來,潛心研發的“大豆磷脂加工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大豆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的成功,讓他的名字瞬間被放大,在眾人眼中,他是幸運而被人羨慕的,這讓我們常常忽略,在這成功背後,他所要付出的艱辛和努力。
江連洲及其團隊十幾年如一日地奮戰在大豆科研第一線上,為我國大豆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提升我國大豆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自1996年開始,由江連洲主持的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0家單位通力合作,曆時15年,通過“九五”至“十一五”國家、省部級21個課題的支持,開展了大豆蛋白生物改性、醇法連續浸提濃縮蛋白、功能肽生物製備、乳清廢水動態膜超濾、油脂酶法精煉及功能因子開發等一係列研究與應用,突破了大豆精深加工共性關鍵技術瓶頸,實現了提質增效和技術創新,為我國大豆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與理論支撐,顯著提升了我國大豆工業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大豆具有蛋白品種少、功能性不足,致使應用範圍窄的難題,江連洲科研團隊通過研究采用二次浸出及後修飾技術改善大豆蛋白功能特性,開發出乳、肉製品專用蛋白產品;首次采用動態膜超濾技術處理乳清水,破解汙水處理難題,開發出功能性乳清蛋白等產品;研究了大豆蛋白—油脂—反膠束體係萃取過程在有機相和反膠束“水池”的傳質與分配機理及其影響規律,獨創了超聲波處理、同步酶法改性技術,實現產業化。
此外,醇提蛋白溶耗高、連續性差也是一大關鍵技術難題。對此,該團隊首次研發並應用複式萃取器和雙螺旋擠壓機,實現了醇提大豆濃縮蛋白的連續性和高效率,降低能耗;開發了過渡態結構修飾與分子重組改性技術;應用醇法濃縮蛋白為原料,通過改造膨化擠壓機實現非膨化高濕擠壓組織蛋白的產業化生產。
針對不同生理功能大豆肽段難以分離問題,團隊研究設計了大豆肽膜分離裝備;篩選了*適酶種,優化水解條件,確定了抗氧化肽等分子量範圍、分子結構和純化方法。
目前,項目已申請國家專利32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16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開發功能性蛋白、大豆肽、酶法精煉油等新產品23種;公開發表論文253篇,其中SCI論文25篇,EI論文15篇;出版專著19部。
現在,項目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並處於行業領先水平的新技術裝備已在全國18家企業得到推廣應用,建立生產線45條,包括山東穀神集團、廣州合誠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哈高科大豆食品公司、黑龍江雙河鬆嫩大豆生物公司等,累計創造經濟效益64億元,其中9家企業近三年新增利稅7.1億元,創匯2.1億美元,節支4600萬元。
讓中國大豆屹立在世界農業園林
1982年從江南大學畢業並在江蘇東海食品廠工作兩年後,江連洲在1986年於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工程係獲得碩士學位。
江連洲有個習慣,就是每天都要喝上一碗豆漿或豆腐腦。有一次,他在外出差,晚上想喝一碗豆腐腦卻沒有買到,沮喪的他在賓館裏泡了一碗方便麵充饑,靈感便在這時湧現在腦海中:如果豆腐腦也能像泡麵一樣泡著吃就好了!這樣一個想法隨後便催生了一項新的技術粉末豆腐中試項目,這項曆時3年研究的科技項目*終獲得了成功。
一次,江連洲到國外開會,主辦方自豪地和江連洲提起了該國的大豆精深加工先進技術,並說中國是他們的消費大戶,他們在中國市場實際上已經形成一種壟斷。主辦方驕傲的語氣刺痛了江連洲,那時他便下定決心一定要扭轉這種局麵,於是才有了今天捧回國家獎的“大豆精深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
如今,作為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院長和國家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江連洲在科研之餘還致力於培養新的科研人才。在他的帶領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科技支撐項目、國家奶業重大專項、國家大豆重大專項、國家星火計劃、國際合作項目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80項,科研經費總額達4500萬元。已獲得科研成果98項,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申請國家專利70項,發表科研論文1097篇,其中SCI收錄65篇,EI收錄35篇。
隻有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創新才能步步高、尺尺深。江連洲,他的心永遠深深地寄托於這片土地,關注著它的發展與輝煌。就像成熟的大豆,紮根在土地,腰彎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