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市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技術指南》專家評審會召開
據嘉興市政府網2014年1月9日訊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五水共治、治汙先行”的戰略部署,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效改善我市水環境質量。1月6日下午,嘉興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召開《嘉興市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技術指南》專家評審會。會議由市治水辦領導主持,邀請了同濟大學吳誌超教授(專家組組長)、華東師範大學徐亞同教授、省農辦葛永明處長、清華長三角研究院劉銳博士、嘉興學院翟誌才教授共五位專家。市農經局、市環保局、市建委等市級相關部門以及各縣(市、區)治水辦參加了本會議。與會領導、專家和各部門聽取了《指南》編製部門嘉興市規劃院的情況介紹,並進行了認真討論,原則通過了《嘉興市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技術指南》,這將是新時期指導嘉興市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工程建設的技術依據,改變了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和長期以來無技術標準的狀況。
《嘉興市農村生活汙水處理技術指南》的主要特點:
一是定位明確,《指南》適用於嘉興農村地區,是典型的地方版技術標準;
二是接地氣。《指南》符合江南水鄉、平原地區的實際情況。針對嘉興地區農村居住比較分散、人均用水量大、經濟比較發達、地表水質較差的實際,《指南》明確了嘉興市生活汙水治理的排放標準相對於其它地方要高;
三是可操作性強。《指南》不是泛泛而講,而是對應於嘉興實際情況,提供了詳細的施工模式、工藝流程,使之讓建設單位和基層幹部群眾能看得懂,用的來;
四是經濟上能接受。《指南》提供的治理模式既經濟、又效果明顯,財政補助能承受,幹部群眾能接受。
《指南》根據農村所處位置、人口規模、集聚程度、地形地貌、排水特點、尾水排放要求、水環境容量、經濟承受能力、可用地麵積等具體情況,綜合分析,采用適宜的汙水收集、處理模式和處理工藝。確定了達標排放、因地製宜、經濟適用、便於管理的基本原則。
農村生活汙水處理後排放水體時,出水水質考核指標為pH、COD、BOD5、SS、NH3-N、TN、TP共7項指標。出水執行標準參照《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鑒於嘉興地表水大都為GB3838Ⅴ類、劣V類,因此采用一級排放標準。
根據嘉興農村水汙染的現狀,農村生活汙水處理係統應滿足以下要求:
(1)出水水質好。選取的處理工藝應能夠達到3.3節規定的水質標準,並在此基礎上盡可能降低出水汙染物濃度。
(2)能耗小,運行費用低。農村地區經濟條件比城市要差,應盡量選擇運行能耗小、運行費用低的處理方式。
(3)汙水處理工藝占地麵積小。嘉興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大,土地價值高,汙水處理設施要求占地麵積越小越好。
(4)操作管理簡單。農村地區專業技術人員匱乏,因此汙水處理設備操作管理要相對簡單。
(5)環境衛生條件好。汙水處理設施投產後能夠切實改善農村水環境,同時應杜絕惡臭、噪音、蚊蠅等問題,防止設備本身造成的二次汙染。
(6)保證冬季運行的處理效果。冬季氣溫水溫較低,微生物活性下降;同時因為洗浴等用水的減少,排水中汙染物濃度會上升,此時應保證出水效果。
(7)汙水處理工藝的汙泥產率低,處理處置方便。應盡量降低汙水處理工藝的剩餘固體產率,同時配備完善的剩餘固體處理處置措施。
為了達到以上要求,《指南》推薦了膜生物反應器、厭氧-缺氧-好氧活性汙泥法(A2O)、組合式生物濾池-人工濕地工藝和厭氧水解-生物接觸氧化工藝等四種模式。其中膜生物反應器、厭氧-缺氧-好氧活性汙泥法適用於排放標準一級A和一級B要求;組合式生物濾池-人工濕地工藝適用於排放標準一級B設計要求;厭氧水解-生物接觸氧化工藝適用於排放標準二級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