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安院士在佛山出席中國生態建材產業發展高峰論壇
2014-04-21 21:00:40
admin
291
據新浪家居網2011年4月27日訊 4月27日,中國生態建材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廣東佛山迎賓館5號樓3樓會議室舉行。侯立安院士應邀出席。以下是他的演講直播:
主持人:現在開始今天下午的會議,上午發獎的時候大家感覺到很熱烈,很熱鬧,現在請大家靜下心來聽一下專家深刻的解讀,第一個發言是中國工程院侯立安院士,有請。

侯立安: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企業家,大家下午好!我結合我的專業和會議介紹一下室內空氣淨化技術研究現狀與展望。
主要分四個部分介紹,由於大會給我的時間比較有限,有些內容不能很詳細的說明。
第一部分是室內汙染物概況。大家都知道,室內是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外環境,據統計,室內空氣汙染程度高於室外5~10倍,人每天約70~90%的時間在室內度過,這隻是講一個概率,5~10倍有的有害氣體稍微高一些,有的有害氣體稍微低一些。空氣是人生存的基本要素,因此室內空氣質量對人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有重要影響。然而,調查結果表明,室內空氣質量不容樂觀,空氣汙染物時有超標,給人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有專家研究證明,繼“煤煙”、“光化學煙霧型”汙染後,現代社會正進入以“室內空氣汙染”為標誌的第三汙染時期。因此,如何改善室內空氣質量,保證居民身體健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已經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公眾的普遍關注。
空氣汙染物的形式有化學汙染,生物性汙染,物理性汙染。人體接觸有害物質可能引起頭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問題,反複接觸可以引起過敏的反映,如哮喘、過敏性鼻煙和皮炎等。長期接觸有害物質可能誘發癌症,像白血病、導致流產、胎兒畸形和生產發育遲緩等。
汙染物主要來源,像揮發性有機化合物,二氧化硫、氡和氡子體,包括原來有些建材包括有些石材沒有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標準去開采、采用,在室內環境產生一些放射性的有害氣體。
二氧化碳就是人員在一個密閉的環境呼出的二氧化碳嚴重超標,還有甲醛的汙染物,由於烹調,室內廚房做飯產生的二硫化碳,這是在室內空氣淨化研究過程當中不常見的有害氣體。氮氧化物、石棉、氨等等。
淨化技術包括一些方麵,通風換氣是*好的辦法,包括南方經常開開窗,通通風。另外過濾技術,還有吸附技術,液相吸收技術,靜電淨化,生物淨化技術以及低溫等離子體淨化技術,等離子體是近年來產生的一種新的空氣汙染淨化技術。光催化技術,膜分離技術,這個在家內室內空氣淨化還不多見,但是在一些特殊空氣汙染還是要用這種方法,比如像化學毒劑,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在我們國家有些地區放射一些有劇毒的物質,有這種方法是可以淨化的。
下麵介紹一下研究進展的情況,國內一些專家也開展了這方麵的研究,國外同樣像美國等一些國家也對室內的空氣淨化開展了研究。這是一些國內外專家們對室內空氣淨化的研究進展情況。
今天上午頒獎獲得了個人和集體獎、創新獎的“晧爾寶”這個材料相對來說還是不錯的,*大的特點一種塗料有多功能的作用,既替代了傳統的牆體塗料,同時具有淨化像甲醛還有氨等有害氣體的功能,類似這樣的材料咱們國內外都研究有很多成品出現。
關於氣體膜分離技術,在氣體淨化分離等方麵的應用,國內也有一些人進行了研究,同時我們也用氣體膜分離對類似化學毒劑特殊的汙染進行了一些研究工作,也取得一些好的效果。另外氣體分離膜分有機膜和無機膜,對室內空氣淨化都是有較好的效果。
室內的空氣特別是對甲醛都有一定的淨化效果,像徐仲均先生提出今後研究的重點:一個是明確植物對甲醛濃度的耐受能力及長期淨化效果。土壤在植物—土壤體係中對甲醛淨化的貢獻。複合汙染物其他汙染物是否影響植物對甲醛的淨化能力。淨化甲醛的植物是否釋放揮發性有機物,他提出這幾定非常好,特別是空氣淨化無論是采用吸附法還是等離子,或者是其他,一定要注意在淨化空氣以後,會不會產生二次汙染,會不會尤其他的新的汙染物出現,這個是我們業界內應該關注的問題。也有用靜電空氣淨化的使用,還有過濾型、靜電型、靜電與過濾符合型四種常見類型的空氣淨化機存在的問題的相關分析。
目前光催化作為一種新的環境淨化技術正在受到廣泛關注,利用光催化技術可以淨化室內和室外的空氣,光催化技術成功用於上海世博會,也說明以光催化為主體技術的淨化產品將成為新一代空氣淨化市場的主導產品。國內外研究光催化氧化分解有機汙染物的非常多,但都集中於較高質量的研究。國內的埃爾博瑞斯研究的一些情況,還有國內許林軍研究類似的問題,還有國內曾誌雄、段曉東都對光催化技術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國防工程比如說地鐵、人防工程等等一些密閉空間,由於光照不足,通風不良,還有一些不夠環保的建材,沒有被今天表彰到的一些建材,等於是二次汙染,空氣環境質量下降,損害人體的身體健康,像特殊空間的汙染物淨化,是目前國內外空氣汙染物研究的難題之一,我們對這個也進行了一些探索,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也研製了一種有害氣體的消毒劑,在潮濕的環境下,對含酸性或者堿性的有害氣體,同時都能夠具有作用,這樣一種消毒劑,能夠淨化甲硫醇、二甲二硫醚等有害氣體。特別是空氣中二硫化碳的來源,探討了二硫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和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篩選了10餘種淨化材料進行了動態和靜態吸附試驗。
另外也探討了介質阻擋放電和脈衝電暈放電兩種放電方式的原理和特點,研究了等離子體發生器,這個對室內空氣淨化效果還是不錯的,但是需要注意店員的穩定性,還有是否產生二次汙染的問題。
這是我們用消毒劑、活性炭負荷材料等有害氣體進行的淨化。我們也探討分析影響了,光催化和低溫等離子體兩種裝置吻合的淨化效果,感覺到對典型的氣態有機汙染物的去除率達80%—100%。
日本福島發生了核泄露事故後,從3月12日起,國內已經全麵啟動全國輻射環境監測網絡,並在環境保護部網站上公布監測結果,表明,所測出的環境空氣吸收劑量率在當地本底輻射水平漲落範圍之內,日本核電事故未對我國環境及境內公眾健康產生影響。
這是我們對北京、上海和廣州輻射環境自動檢測站空氣吸收劑量率,三市本底參考範圍分別為是這樣的,實際上這些都在這個範圍裏麵。從3月12號截止到4月23號,分析和總結的結果。
盡管我國環境輻射水平未受到日本核電事故的影響,但我們應從這次事件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加強相關安全保障技術儲備和應急預案的研究,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日本福島核泄露事故發生後,在周邊大氣中已經檢測到放射性物質,這無疑將對室內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危害人類健康,並引起人們的極大恐慌,目前還沒有對我們國民,環境造成影響。再因為一些特殊的汙染,非傳統安全產生,將會危及人類健康,我們也要有所準備,要開展一些研究,研究類似像國內外都有的,濾毒通風裝置,這種裝置可以有效放射性有毒氣溶膠,目前國內外濾毒通風裝置對放射性氣溶膠淨化率為99.9999625%,人是在安全的呼吸範圍之內。
另外用一點時間談一下研究的展望,室內空氣汙染的原因很多,各種淨化技術各有特點和適用範圍,且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傳統的淨化技術較為成熟但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新技術的發展還不夠成熟,成本較高,且副作用尚有待研究,產生二次汙染。一些淨化技術還沒有從根本上消除有害物質,*常用的香水隻起到一定掩蓋作用,有的還帶來一些汙染,納米光催化技術還不能解決室內空氣中的懸浮物及危害很大的細微顆粒物,因此對先進的單一或者組合技術進行創新研究,探索聯合淨化方法,揚長避短,提高淨化效率,是空氣淨化技術研究的熱點;針對低濃度多組分含酸堿性氣體,研究在潮濕條件下淨化效果好,同時又不產生二次汙染且能耗和噪音比較小的淨化技術也是當前研究的熱點。無機膜具有化學物質穩定、不被微生物降解、較大的機械強度、容易控製但相對價格比較高。
還有常用作吸附材料的活性炭和活性炭纖維以廣泛應用於室內空氣淨化中,但存在運行阻力大和吸附劑壽命有限的缺點。國外的研究趨勢之一是逐步關注半揮發性有機物和顆粒有機物的識別、診斷和效能評估,目前這方麵我們還是的還是相對少一點。針對室內空氣汙染物的控製消除技術,國際上目前主要集中在新型吸附材料、光催化材料、低溫催化材料、多孔載體材料等方麵,並取得了係列創新性研究成果。
針對室內空氣交換和大型公共場所應急措施的迫切要求,還需優化室內空氣淨化其的設計,研發高效淨化空氣汙染的技術和產品,建立統一的淨化產品準入機製。重點研製新型細菌—抗菌複合功能材料和高效“藥方式”室內有害微生物治理技術及公共場合室內空氣在線儲君消毒劑,結合負載緩釋技術,製備新型無毒高效空氣消毒劑,開發通過空調或加濕器送風係統實現在線空氣消毒的技術。
針對國防工程、人防工程和民用地下建築這類特殊環境,應重點分析多種空氣汙染物綜合汙染效應及其對人體危害的機理,開展空氣汙染物綜合淨化技術、淨化工藝和淨化材料研究,盡快出台有關空氣汙染防止方麵的政策法規,製定完善建築、裝飾材料及有毒有害物質限量標準,在這方麵從源頭上把住,室內裝修材料首先是環保的、綠色的,不產生有害氣體,就給下一步室內空氣淨化第一道關就把的非常好,簡單多了。
室內空氣淨化技術研究意義重大,盡管各種新技術、新工藝在空氣淨化中已經發揮了顯著作用,但是從根本上解決空氣汙染問題,除了需要廣大研究人員進行廣泛探討和深入研究之外,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加強公眾環保參與,推動環境信息公開,促進環境綜合治理,讓百姓真正呼吸道新鮮空氣,為子孫後代造福。
由於時間關係,我就介紹到這裏,謝謝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謝侯院士深入淺出的報告,深入我基本上沒有聽懂,淺出我基本上聽出一點,您發明能夠吸附核輻射的產業化東西是不是可以賣給日本?
侯立安:這種東西目前來說,從國際上淨化含有放射性氣溶膠的這種裝置是有的,而且這種裝置完全可以應用在日本核電站產生的汙染,但是我所講的有一個前提,我們是講在一個空間內的空氣淨化,不是帶大氣裏麵的淨化,大氣的淨化相對就比較困難。目前特別是對國內還沒有產生影響。
主持人:再一次感謝侯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