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大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項目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任務
2014-05-15 19:21:53
admin
156
據人民網天津2009年1月13日訊 在剛剛閉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天津工業大學“新型功能中空纖維膜製備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獲得2008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項目累計申請相關發明專利18項,其中獲得授權8項,相關的技術產品已成功用於紡織、化工、食品、電力等行業廢水和生活汙水處理與回用,對節能減排和科技創新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該項目由天津工業大學肖長發教授主持,安樹林、杜啟雲、李新民、劉建立和胡曉宇等主要參加完成,是天津市獲此殊榮的兩所高校之一。
傳統的淨化工藝如氯化、絮凝沉澱、離子交換等處理方法已不能滿足低運行成本、低投資、高水質和穩定可靠的要求,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中空纖維膜分離技術具有能耗低、裝置體積小且易操作、效益高、不產生二次汙染等特點,是資源、能源和環境等領域的共性技術,已成為工業節水和廢水資源化等方麵*受關注的核心技術。雖然我國中空纖維膜分離技術在許多如水處理、生物製藥、化工分離等方麵獲得較廣泛應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不論在中空纖維膜的品種、質量,還是應用技術等方麵都還有很大差距,遠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研究和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用於工業廢水和城市汙水回用等的新型中空纖維分離膜,為水資源保護與水處理提供質優價低的膜產品和分離技術,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任務。
“新型功能中空纖維膜製備技術及其產業化應用”項目,針對常規膜品種抗汙染能力差,使用中易發生不可逆的嵌入式汙染、直接影響膜分離效率和使用壽命的關鍵技術難題,開發高抗汙染的新型功能中空纖維膜製備技術。在科技部、教育部和天津市科委等立項支持下,項目組根據熱力學相容性理論和聚合物共混界麵相分離原理,開發出一種全新的中空纖維多孔膜製備技術,即利用聚合物/聚合物共混或聚合物/無機物微粒複合物之間熱力學相容性及物理-機械性能差異使其在紡絲和拉伸及後萃洗等過程中發生界麵相分離,製備具有界麵微孔特征的中空纖維分離膜。經天津工業大學與天津膜天膜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合作,將實驗室研究成果工程化放大,成功地將此項製備技術產業化用於常規溶液紡絲法中空纖維多孔膜的改性,同時以改性彈性聚合物為基質相,以與基質相部分或不相容的聚合物、納米-亞微米級無機物等為分散相,采用溶液紡絲法開發出具有壓力響應功能的中空纖維多孔膜(其微孔結構、分離性能可根據分離體係壓力變化而在超濾膜-微濾膜之間可逆變化)。在此基礎上,項目組提出中空纖維膜多重微孔(聚合物共混界麵相分離孔、無機物微粒或有機物溶出孔、拉伸過程形成的界麵孔以及因基質相聚集態結構變化形成的結構孔等)結構的設計、構建、重組及優化理論,並成功地將此項理論用於開發具有多重微孔結構的熔融紡絲法壓力響應型中空纖維多孔膜、高性能中空纖維多孔膜、中空纖維納濾膜等,有效地增強了國產聚合物中空纖維液體分離膜製備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項目組負責人肖長發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獲天津市自然科學獎、天津市技術發明獎、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技進步獎等,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天津市授銜專家和優秀教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