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膜過濾過程使“再生”柴油總硫含量符合國三標準
據新華網黑龍江頻道2015年2月28日訊 年近半百的下崗工人幹點啥?黃成選有著自己的選擇。他下崗後,自立自強,萌生自主創業想法,他進行萬次煉油實驗,變廢物為柴油,專利技術成熟後,他還帶著專利技術回到大慶成立公司,致力造福家鄉。
10年前,49歲的黃成選下崗待業,為養家糊口,他開貨車,做小生意,但一圈下來,都沒賺多少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電視上看到,山東一家小工廠利用廢舊輪胎煉油,他覺得這個項目有利於垃圾減量和新能源再造,將是發展前景很好的環保項目,決定前往考察。經考察,黃成選發現廢輪胎雖然能提煉出油,但沒多大附加值,隻能做燃料油。但這個思路啟發了他,他覺得隻要繼續嚐試,會找到變廢為寶的“密匙”,而這一試就是十年。
從山東考察回來後,黃成選就弄回了一些瓶瓶罐罐,開始在自家陽台上搞實驗。這段時間,他偶爾開貨車搞運輸掙點錢,然後就做實驗。實驗時,為觀察實驗反應,他眼巴巴地盯著儀器,一盯就是幾個小時。廢輪胎轉化成柴油,程序多,步驟繁瑣。老伴一直反對這件事兒,偷著把實驗器材扔到了樓下。可黃成選還是沒放棄,找到肇東農村的朋友張克軍,在朋友的農田裏建了個小實驗場。從此他一連幾個月不回家,在既酷熱又潮濕,還有蚊蟲叮咬的環境下,每天堅持十幾個小時做實驗。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黃成選的實驗不斷取得進展。2007年,黃成選經過詳細研究和反複試驗,成功解決了廢輪胎煉製柴油中的關鍵技術。而且整個工藝過程無“三廢”排放,廢油、廢氣、廢渣均可循環利用。同年,黃成選在吉林乾安縣建了一個小廠,進入研究成果中試階段。雖然中試進行順利,但黃成選覺得產品工藝還可以更完善。
以往的“再生”柴油工藝中,都有硫酸清洗環節,不但破壞原料組分,使每噸損失油品價值200多元,而且產生的酸渣不可降解。2009年,黃成選將這個問題作為主攻方向,經過一年半的上萬次實驗,*終攻破了免硫酸清洗技術,一舉搶占了同領域內的絕對技術優勢。之後,他又在工藝中增加了膜過濾程序,使“再生”柴油總硫含量符合國三標準。
“能夠取得研發方麵的突破性成功,除了依托於多年積累的理論知識和實驗經驗,還要歸功於谈球吧登录入口經曆。”黃成選告訴記者,在整個研發階段,他還陸續遊曆了吉林、江蘇、四川等8個省的20多個城市,與當地同行企業交流技術和產業化經驗,幫助他們解決技術難題。
“當時特別辛苦,旅途中常常吃不上飯,有時還要與當地企業的工人一起住工棚。”雖然黃成選將那些經曆一句帶過,但其中艱辛可想而知。遊曆中,黃成選接觸到了許多同行,這使他進一步開拓了思路,積累了大量行業資源,從而促進了自己的研發,並為後來成立公司、建設工廠奠定了基礎。
2014年3月,握著環保型再生柴油、環保型廢橡膠再生柴油、四混合法再生柴油技術等國家發明專利,黃成選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通過股份製運作,在我省依安縣成立了鑫天瑞能源科技公司。下半年,黃成選受新疆一家同類企業的“園區化”模式啟發,把18000平米的廠區規劃出4大區塊,製定了招商加盟方案,並在年底成功引進佳木斯一家年產5000噸“再生”柴油的加盟企業。
“牆裏開花牆外香”,作為土生土長的大慶人,黃成選因為考慮建設成本等因素,一直未能實現研發成果的本地化,而這個遺憾讓他將本地化推廣提上了工作日程。
“我希望能在大慶建設廠房,使自己研發的技術能更好地造福家鄉。”黃成選告訴記者,他已跑遍了大慶的大小廢舊物收購企業,統計出全市每年的廢輪胎、廢塑料多達6000多噸,而他隻需要300萬元的投資,就可以建一個廠子,一方麵妥善處置這類廢棄物,幫助家鄉保護生態環境,一方麵將“再生”柴油的產業大樹植根大慶,為此類產品烙上“大慶”的印記。為實現這一目標,去年6月,黃成選在大慶注冊了鑫皇城技術服務公司,積極推進該項目的本地推廣,目前已有幾個投資商表現出興趣,表示願意進一步考察洽談。
在許多人眼中,下崗與失敗畫上了等號,黃成選卻走出了一條絕處逢生的道路。“有首歌裏不說麽,看成敗,人生豪邁,大不了從頭再來,不論年齡多大,敢於創業的心要有你就不算失敗。”黃成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