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城鎮水環境整治技術研究與綜合示範課題成果見效
2014-04-17 16:06:59
admin
256
據中國建設報網2012年7月30日訊 水鄉城鎮作為河網城市的空間構成單元之一,是城市水環境改善的關鍵節點,也是城市區域水汙染控製的局部治理重點,對環太湖流域水環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針對水鄉城鎮所麵臨的突出水環境問題,環太湖項目的“水鄉城鎮水環境整治技術研究與綜合示範”課題選擇蘇州市吳中區甪直鎮為綜合示範區,通過技術研發、集成創新和綜合示範,構建水環境安全保障技術體係,建設集水汙染控製技術與控製策略於一體的城鎮水環境整治技術與工程體係,實現水環境質量狀況改善和水體生態功能基本恢複,為環太湖河網地區城鎮水環境改善提供重要技術支撐與工程示範。
針對環太湖流域水鄉城鎮敏感密集區汙水收集難度大、汙廢水混合處理有機物和磷難以達標、城鎮固體廢物資源化水平低、河道生態係統惡化等關鍵問題,以“源頭控製、負荷削減、生態恢複”為主線、“整治水係、健全河網、改善水質、美化環境”為重點,開發了分散汙水負壓收集、汙廢水協同處理、化學氧化-生物氧化-膜係統模塊化組合深度處理、汙泥底泥聯合高溫燒結製備陶粒、高熱值廢物壓製成型製備衍生燃料、水係結構優化與水動力學調控、汙染河道水環境多級複合控製等8項關鍵技術,研發了新型負壓收集係統裝置等設備4套,形成了集水收集、汙廢水處理聯合運行、水體汙染控製與水環境安全保障技術創新體係。
針對密集居民區分散式汙水收集、傳統單一的重力收集方式不能滿足古鎮區生活汙水收集的需要等問題,該課題克服現有室外真空收集係統設備投入大、控製複雜、穩定性差、維護管理要求高等技術難題,利用虹吸原理,以水封裝置取代傳統真空收集係統的真空界麵閥,創新性地研發了新型室外汙水負壓抽吸收集技術。收集係統具有設備簡單、真空泵和水泵均產生負壓、管道負壓穩定、不需監控係統等技術特征。與傳統的重力收集係統相比,采用該技術建設費用減少50%,係統運行穩定,管理簡單,維護費用低,具有示範效應和推廣前景。
針對汙廢水汙染物構成複雜、生化性差、尾水殘留汙染物複雜、汙水處理不達標等問題,該課題通過二級生物處理工藝和活性汙泥好氧單元的運行參數優化,將常規A2/O工藝改為好氧氧化,延長好氧氧化停留時間,突破深度處理技術,研發了形成“水解-活性汙泥-混凝沉澱-生物過濾”汙廢水協同處理技術與工藝,整體上提高了城鎮汙廢水處理係統對有機物、總磷的去除效果及係統運行的穩定性,出水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一級A排放標準。有效解決了采用原有常規工藝處理該類汙水處理時出水不達標的技術難題,實現了汙水廠提標升級的目標。
針對環太湖水鄉城鎮固體廢物的類型與特征,以廢物減量化和再利用為目標,以多種廢物統籌控製、協同處理、“以廢治廢”為理念,針對城鎮汙廢水處理廠汙泥有機質含量低而重金屬含量高的特點,利用汙泥、河道底泥、粉煤灰等廢物化學組分的互補性,突破汙泥和底泥聯合高溫燒結製備陶粒濾料關鍵技術。采用幹法液壓成型,汙泥摻加量高達40~50%(15%含水率),顯著提高汙泥資源化利用效率。形成的城鎮固體廢物協同資源化技術與管理模式,顯著提升了城鎮固體廢物管理水平。
基於關鍵技術突破和創新,通過“汙水管網結構、收集係統布局優化,汙廢水協同處理與優化運行係統,汙水廠深度處理與回用,固體廢物高效聯合處理與資源化,降雨徑流汙染高效控製、河道水係水動力與生態係統恢複”等示範工程建設,耦合景觀-生態-環境為一體的水生態係統,形成“控源截汙-負荷削減-生態恢複-水環境質量改善”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體係。實現示範區汙水收集處理率達85%以上,示範區水體COD、TN、TP濃度降低30~50%,95%的監測斷麵水體達到地麵水環境質量標準V類水質,顯著改善綜合示範區水動力學條件和水環境質量。
課題成果的實施與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與環境效果。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授予甪直鎮水環境治理首批“江蘇城建示範工程”,列為國家星火計劃項目——固體廢物高效聯合處理與資源化技術,江蘇省“人居環境範例獎”項目通過驗收,汙水處理廠成為蘇州“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課題研究成果的工程示範和技術轉化,將帶動我國水鄉城鎮水汙染控製與水環境安全裝備的發展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在水鄉城鎮“控源截汙-負荷削減-水環境生態係統構建”等方麵形成一批技術裝備和產品,進一步提高環太湖城市環保產業實力,形成集設計、成套設備製造、工程應用為一體的水環境汙染控製、功能水域安全保障和水生態修複的產業鏈,推動我國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