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滲析為主導秸稈半纖維素水解液精製工藝通過鑒定
2014-05-12 18:44:42
admin
217
據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2009年10月22日訊 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高技術研究與發展局和計劃財務局組織專家在吉林省鬆原市對過程工程研究所與鬆原吉安生化丁醇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秸稈半纖維素發酵丁醇及其綜合利用技術與示範”項目進行了技術成果鑒定。
專家組在中試現場對工藝過程進行了考察,聽取了項目組的研究報告、工作報告、技術分析報告、查新報告,並對項目的可行性、經濟性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他們認為,該項目“首次建成了秸稈半纖維素發酵丁醇及多聯產的中試生產線;研製出以減壓蒸餾、離子交換、電滲析等為主導的秸稈半纖維素水解液精製分離新工藝;為秸稈發酵燃料丁醇工業化生產提供了一條新的技術路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經濟性前景好,創新性強,整套技術及其工藝水平達到高水平”。
丁醇作為燃料具有良好水不溶性、低蒸汽壓、高熱比等特點,與燃料乙醇相比,能夠與汽油達到更高的混合比,能量密度接近汽油,更適合在現有的燃料供應和分銷係統中使用,被認為是比燃料乙醇更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的第三代生物燃料。同時,與石油煉製的運輸燃料相比,生物丁醇還具有顯著的環保效益,可減少石油精煉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
傳統的生物丁醇的製備方法是以玉米、小麥等澱粉原料經過糖化發酵製備而成的。但是以糧食為原料生產生物燃料不僅不能滿足社會需求,而且會危及糧食安全。另外,由於成本因素,發酵原料對丁醇。的價格起著決定性影響。因此,選用廉價的可再生物質作為發酵原料成為降低成本的一種有效途徑。
為探索新的生物丁醇產業化技術工藝路線,過程工程所陳洪章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憑借在秸稈生物量高值化全利用方麵多年的技術積累,創建了秸稈酸水解發酵燃料丁醇的關鍵技術,與鬆原吉安生化丁醇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年產600噸燃料丁醇的工業示範生產線,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站在鬆原吉安生化丁醇有限公司正在建設年產萬噸的生物丁醇生產線的工地,專家組和與會人員希望,該項目能盡快實現工業化生產規模,為非糧食類植物生產燃料、解決生物質產業為能源經濟做出貢獻。專家組成員由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化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以及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蘭州化物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電工所等單位專家組成。吉林省和鬆原市有關領導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