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創新中以國際合作東莞“中國水穀”強勢起步
2014-05-14 18:34:04
admin
313
據東莞時間網2013年10月14日訊 9月29日,東莞鬆山湖中以產業園推介會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市隆重舉行,作為此次推介會的重點推介對象,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以下簡稱“中以產業園”)吸引了以色列政府和當地企業的眾多目光。
作為東莞和以色列合作的*重要載體,同時也作為鬆山湖的四大創新平台之一,中以產業園從籌建之日起,就受到各方的關注。在中以產業園的帶動效應下,多家國際性水處理大企業已經敲定進駐,鬆山湖成為中國的“水穀”指日可待。
作為一個科技產業園,中以產業園不僅在推進速度上快馬加鞭,同時,在商業運作上,中以產業園也擁有自己獨特的模式。在東莞和以色列合作閘門洞開之時,中以產業園擔任著將以色列技術本土化的重任,如何為雙方合作進行探路,也將考驗各方的智慧。
中國“水穀”呼之欲出
中以產業園雖然落戶在東莞,但它的使命是麵向全國水務市場,在這裏,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和商業模式會複製到國內其他地區,*終,這裏將打造成中國的“水穀”。
廣東都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潘華耿是中以產業園的運作者,這個履曆豐富的商人,在環保行業已經浸淫多年。此前,都圍公司一直保持著與以色列的深度合作,2011年,以色列工貿部與都圍公司簽署《關於水處理和環保技術領域的聯合聲明》,雙方宣稱在中以產業合作、中以水處理技術轉移及市場開拓等多方麵開展深入合作。
在合作了一段時間後,潘華耿想到國內龐大的環境治理市場,希望能夠建一個產業園區,以此承接以色列的先進水處理技術,為以色列企業和中國市場的對接搭建一個平台。
在多方協調下,都圍公司與東莞市政府一拍即合,決定將產業園落戶鬆山湖,並命名為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
潘華耿介紹,中以產業園2011年由都圍公司和以色列工貿部共同發起設立,後上升為國家級科技園區。2012年5月,以色列工貿部部長沙龍·辛宏、廣東省副省長許瑞生、東莞市委書記徐建華等出席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奠基儀式,中以雙方同意在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等方麵進一步深入合作。
中以產業園位於鬆山湖南部濱湖區,整體規劃麵積380畝,總投資15億元人民幣,總建築麵積40萬平方米,重點開展東莞與以色列在水處理環保產業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合作與交流,預計在投產後三年內實現產值人民幣30億-40億元,投產後五年內實現產值人民幣約150億元。
中以產業園招商總監曾漢強介紹,以色列惡劣的自然資源條件,成為加速以色列水技術工業蓬勃發展的一股驅動力,以色列擁有眾多先進水處理技術。但是,目前以色列和西方國家治汙階段已經過去,水處理市場已經嚴重飽和,因此,以色列迫切尋求水處理技術的出口市場。
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水環境問題。從目前來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大的水務需求市場,擁有巨大的投資機會。而中以產業園正是抓住這個機遇,全麵進入中國水務市場的表現。
作為東莞和以色列合作的*重要載體,同時也作為鬆山湖的四大創新平台之一,中以產業園從籌建之日起,就受到各方的關注。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以產業園也一直保持著較快的推進速度。
今年,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運營公司——廣東中以水處理環境科技創新園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潘華耿出任董事長。據他介紹,目前,已經有多家以色列企業和其他國家的企業敲定入駐產業園,預計今年年底就會有一批入駐。
潘華耿對記者介紹,上個月在以色列舉行的中以產業園推介會,多家以色列企業對中以產業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本次以色列之行,又有12家以色列企業意向性入駐,中以產業園取得重大進步。
業內專家認為,中以產業園落戶在鬆山湖,將會極大地推動東莞環保產業的發展壯大。隨著中以產業園的興建,將會吸引一大批國內外大型環保企業進駐,從而吸引一批配套企業集聚,在這裏,技術與項目將實現市場對接,形成產業鏈的集群效應。
潘華耿介紹,中以產業園雖然落戶在東莞,但它的使命是麵向全國水務市場,在這裏,先進的水處理技術和商業模式會複製到國內其他地區,*終,這裏將打造成中國的“水穀”。
商業模式創新
作為中以合作的重要載體,中以產業園不僅要負責引進吸收以色列技術,還肩負著探索中以合作新模式的重任。
潘華耿告訴本報記者,中以產業園按照開放市場、引進技術、自主創新“三步走”的發展方略,計劃通過五年以上時間的成功運營,力爭實現以下目標:引進一批中以合作的優質科技項目,引進80個以上的水處理企業和項目,產值達到150億元以上,實現水處理環保產業集聚發展。
在商業運作模式上,從規劃階段,中以產業園的定位就迥異於其他科技產業園。作為中以合作的重要載體,中以產業園不僅要負責引進吸收以色列技術,還肩負著探索中以合作新模式的重任。
從一開始,中以產業園背後就有政府部門的支撐保障,政府搭台,企業唱戲,政企共建中以產業園。目前,已經成立了由科技部、以色列經濟部、廣東省政府和東莞市政府組成的領導小組,確保各方的政策落到實處,更好地發揮各級政府引領、推動作用,促進產業園的發展。
潘華耿告訴記者,在籌劃階段,中以產業園就試圖改變傳統產業園依靠單一租金收益的商業模式,希冀通過整合地產資本、科技資本和金融資本,引入國際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本,建立產業發展引導基金,通過創新要素集聚打造可持續發展及多方共贏的產業園商業模式。
中以產業園將在廣東探索“啞鈴形”的科技合作模式,在國內外同時建立功能互補、兩位一體的科研和輔助機構,促進知識和技術的高效流動,推動以色列先進技術的引進、再創新和產業孵化。
在潘華耿看來,產業園會為企業提供資源保障,搭建一個資源整合平台,借助國內外資源整合商的力量運作更多的優質企業與資本入駐園區。“目前,我們已經組建產業園以色列團隊來整合以色列資源,並與以色列一些重要的資源整合機構洽談資源整合事宜。”
中以產業園的構想是,通過全方位積極參與國際科技與經濟合作,發展為以色列先進技術和優質項目進駐中國的示範區。通過產業示範項目帶動技術創新,發展為中以共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體製機製創新的示範區。
資金方麵,中以產業園將會建立產業園環保產業基金,支持園區內企業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特別是中小企業,助力它們成長壯大。
另外,中以產業園的運作,還將借鑒大量的以色列經驗並在此實現本土化,建立起資金和融資支持體係。包括政府和企業共擔風險,建立種子基金的機製,幫助企業快速成長。這種機製在以色列經過20多年的發展,非常成熟。
以色列政府在幫助企業發展中,政府起引導作用,與企業共擔風險,但不共享收益。企業真正成功之後,會把貸款還給政府,一旦企業失敗,政府也幫助企業分擔了風險。這種經驗借鑒到中以產業園,可以助力本土高科技企業,以及以色列企業在這裏取得成功。
當然,這套機製並不是照抄以色列經驗,以色列政府是幫助高科技企業進行原創技術的開發,中以產業園則是幫助企業迅速將技術成果產業化,將機製借鑒過來要做大量本土化的工作。
另外,接下來,中以產業園還將組建一個國際水處理產業聯盟,為園區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行業保障。目前,已經做出了中以水處理產業地圖,其中囊括了整個中以水處理上下遊產業鏈的重要企業,並且已經取得了以色列政府的認可和支持,其承諾將從資金方麵給產業聯盟以支持和幫助。
“產業聯盟成立後,將會為入園企業和產業園的產業集聚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保障,為打造中國的‘’邁出重要的步伐。”中以產業園招商總監曾漢強說。
記者還了解到,在未來,中以產業園還將建成一個在以色列上市的創新型成果轉化專營機構,積極推動中以產業園運營公司在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上市,進一步擴大鬆山湖中以產業園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技術本土化難題
以色列的環境處理技術處於世界頂尖水平,如果要引進中國,*需要解決的就是技術本土化的難題。潘華耿也直言不諱地對記者表示,中以合作過程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讓以色列的技術適應中國市場。
共建中以科技園區,中以產業園在國內並不是首例。潘華耿向記者介紹,此前,國內某省也曾規劃建設一個中以科技產業園,產業定位與中以產業園也大體相似,但是運作卻並不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無法令以色列的先進技術實現本土化。
潘華耿向記者解釋,以色列國土麵積狹小,先進的技術並沒有谈球吧登录入口基地,這就導致大量的技術比較粗糙,而歐美國家有巨大的經濟能力去吸納這些先進技術,對於中國而言,以色列的許多技術還不能完全吸收,這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或者企業去對技術進行轉化或二次開發,以此實現本土化落地。
此前,都圍公司一直保持著與以色列的合作,因此,在技術的轉化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該企業引進的以色列技術主要有實現農村水環境連片整治的多段生物技術和人工濕地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這兩種技術皆行業領先,性價比高,可複製性強,而且市場需求很大,並與都圍水處理技術進行充分融合互補,在中國農村、城鎮或者是對環保要求較高、投入產出較低等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
中以產業園落成後,也將致力於將以色列的技術本土化,以此適應中國的國情和市場。“在商業運作上,由於以色列的技術運營成本較高,因此,我們會在產業園內將國際先進技術進行本土化的研發,以此適應中國的市場。”曾漢強對本報記者介紹。
潘華耿告訴記者,目前,中以產業園已經與以色列多個高校及科研院所達成協議,借助他們的力量,將對以色列的先進技術進行二次轉化和改造。“通過與以色列科研機構合作共建研發中心,擇優引進以色列的先進水處理技術,結合國內實際需要進行技術創新,提升我國水處理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潘華耿說。
記者還了解到,中以產業園將借鑒以色列建立生物水處理專業孵化器的成功經驗,通過直接投資以色列孵化器或建立戰略聯盟等方式掌握上遊以色列先進生物水處理技術,並通過孵化器和產業園實現水處理技術的快速產業化。
在技術的本土化落地上,中以產業園的方式是通過示範項目起到帶動效應。目前,中以產業園已經把經過二次創新的中以合作示範項目作為重點突破並建立了示範項目。一方麵,解決了以色列企業技術與中國市場的順利對接;另一方麵,通過二次創新為中國企業爭取更多的知識產權共享。
園區現已經在全國範圍內建成了6個示範項目,包括鬆山湖尾水提標工程、花都人工濕地工程等,全部是將以色列技術改進用於中國,技術含量高而成本更低。潘華耿說,“以色列的水處理技術很先進,但缺點是成本大多十分高昂,需要進行二次創新,降低成本,改進工藝,才能更加適合中國的市場。比如東莞鬆山湖的尾水提標工程,我們把處理成本大大降低,就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相關專家指出,中以產業園其實是立足從點到麵,在示範項目建設過程中,將中以技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中以技術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在以色列先進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提升和二次開發,使其適應中國的國情,在完成示範項目的基礎上再進行麵上的有效推廣。
中以產業園的構想是,通過產業示範項目帶動技術創新,發展為中以共建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體製機製創新的示範區。培育一批中以合作的總部型環保企業,通過示範項目促成以色列龍頭企業與國內民營環保企業進行合作,從而打造本土水處理龍頭企業,推動整個水處理產業的發展。
開創合作新局麵
作為目前東莞和以色列合作的*重要載體,中以產業園被各方寄予厚望。在中以產業園的帶動效應下,東莞乃至廣東與以色列的合作,正在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目前,以色列已經將中國視為未來擴大經貿合作的重要夥伴。在以色列剛剛出台的經濟規劃法案中,明確指出對華高科技領域是下一步的發展重點。近年來隨著中以合作項目數量增長顯著,2013年中國有望成為與以色列設立合資企業*多的國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東莞也希望抓住這樣的合作機遇,承接以色列的技術轉移,為我所用。9月29日,中以產業園推介會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市隆重舉行。此次以色列推介會暨簽約儀式,希望通過係列經貿合作及外事交流等活動,擴大我市與以色列的合作空間、吸引以色列客商來我市投資,加快推進鬆山湖中以國際科技合作產業園的發展,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
廣東省省長朱小丹在推介會上指出,以色列是一個創新的國度,非常希望今後中以合作、廣東和以色列的合作,把創新作為共同努力的重點方向和項目合作*大、*突出的亮點。可以說東莞鬆山湖中以產業園在這方麵已邁出非常重要的一步,搭建了一個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東莞市市長袁寶成在推介會上表示,中以產業園是目前唯一的中以合作國家級園區,其建設標誌著東莞與以色列雙方合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東莞將秉承“加一減一”的理念,切實加強與以色列的經貿交流合作。
目前,東莞與以色列在產業技術合作方麵,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2012年7月,市委書記徐建華率團赴以色列開展科技經貿考察。2012年11月,東莞市政府與以色列工貿部簽署《關於水處理領域經濟技術交流與創新聯合聲明》。
同時,中以產業園聯合東莞市環保局推動國內優秀的民營環保企業與以色列企業開展合作,並於5月底由東莞市科技局組團出訪對接洽談。東莞市艾提卡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當時隨團出訪的東莞企業之一,該公司總經理賀江燕說,政府搭台促成本地企業向以色列尋求合作引進技術的做法值得推廣,引進以色列的技術不但對打開國內市場有好處,對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的共同進步也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通過對接溝通,近期已有建工集團、康萊環保、森森環保等東莞企業明確表示願意參與中以合作,另有EST公司、Arad集團、ZIVAN自動化控製係統等以色列企業與鬆山湖中以產業園達成合作意向。
據統計,目前,以色列在東莞投資的行業涉及水處理,紡織品、服飾製造,皮具、箱包、珠寶盒、首飾盒製造等行業,2012年東莞出口到以色列的貿易金額達到1.4億美元,同比增長25.5%。
以色列對外投資的重點產業正是東莞重點發展的優勢產業。目前,以色列對外投資的重點產業是電子信息、機械、農業技術、生物技術、海水淡化等行業,其中高端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產業正是東莞全力培育壯大的重點發展產業,雙方在這些領域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間。
有關專家指出,東莞通過引入以色列高端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等產業領域國際技術,與國內相關技術結合,實現國際先進技術的本地化和產業化,將帶動東莞乃至廣東、全國水處理、電子信息等產業領域技術水平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