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鎮汙水處理需要從“求速度”向“求質量”轉變
2014-05-14 18:34:07
admin
150
據中國環境網2013年10月15日訊 “3272座,處理能力1.40億立方米/日”,這是截至2012年6月底全國城鎮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成績。但在汙水處理廠數量迅速增加的同時,環境質量的改善並不盡如人意,很多地方水汙染依然嚴重。
“十一五”期間,我國汙水處理產業迎來一係列利好政策,由此帶動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入快速增長的“大躍進”時期。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我國建成並投運城鎮汙水處理廠約2300座,是目前全國投運城鎮汙水處理廠數量的70%,新增超過7600萬立方米/日的處理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全國投運城鎮汙水處理廠2981座,城鎮汙水處理總能力1.33億立方米/日,相比“十五”末期,分別增加了332%和135%。
但在汙水處理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的同時,管網配套滯後、汙泥處置和中水回用重視不夠等問題日益凸顯。事實證明,要真正實現環境質量的改善,汙水處理需要從“求速度”向“求質量”轉變。
問題一、配套管網建設滯後
根據住建部發布的*新數據,截至2011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城市汙水處理廠1588座,處理能力1.13億立方米/日,分別比2006年增加約95%和78%。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過去5年,全國城市汙水處理率僅比2006年提高近28個百分點。
設施數量、處理規模的快速增長與實際處理率增速還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配套管網建設滯後,汙水不能被完全、有效收集,從而直接影響水處理效率。到“十一五”末期,全國城鎮排水管道長度達47.8萬公裏,其中汙水管道16.6萬公裏,相比“十五”末期,分別提高了45%和64%。但與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速度相比,配套管網建設速度明顯落後。這也是為何很多城市汙水處理率數字很高,城市河道等水域環境依然汙染嚴重的原因之一。
問題二、汙水處理費標準偏低、征收不到位
在“縣縣建成汙水處理廠”的口號下,一些省份利用國債資金建成了大量汙水處理設施,但“曬太陽”現象頻繁出現。比如,河南省是*早實現“縣縣建成汙水處理廠”的省份之一,也是利用國債資金*多的省份之一,更是被媒體曝光汙水廠集體“曬太陽”*多的省份之一,而政府支付不起長期的運營費用是主要原因。
汙水處理費是汙水處理廠的主要經濟來源。早在2008年,住建部就要求汙水處理費漲到0.8元/立方米,但到目前為止,多個省會城市還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縣城、城鎮的汙水處理收費標準普遍偏低,甚至不少城鎮還沒有開征汙水處理費。“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對汙水處理事業的害處顯而易見。
問題三、“重水輕泥”,汙泥成大問題
汙泥問題已成為行業共知的、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方麵,大量汙水處理設施建成運行,帶來了汙泥量激增,目前全國全年城鎮汙水處理廠產生濕汙泥(含水率80%)約2200萬噸;另一方麵,大量汙水處理設施在簽訂特許經營協議時,並沒有妥善解決汙泥問題,本應該具有明確責任主體的汙泥卻主體不明。
汙泥已被運出廠外,但不清楚是否得到妥善處理。這是很多汙水處理廠對於汙泥處置問題的回答。
當前,隨意堆放、外運、偷排在三、四線城市以及縣城是很常見的問題,甚至有不法人員把未經無害化處理的汙泥進行簡單暴曬後當作肥料出售。歸根結底,政策不明確、收費機製不健全,造成了汙泥處理處置問題無法妥善解決。
問題四、汙水回用沒有得到重視
從目前我國汙水處理行業水回用技術發展現狀來看,許多城市已經采用了先進的處理工藝,如膜工藝等。但由於政策、管網配套及價格機製不完善等原因,汙水回收再利用並不理想。住建部的數據顯示,到2011年年底,城市汙水再生利用率僅為7.94%,相比2010年,這一數值甚至在降低。即使對於回用水利用較好的北京市來說,其再生水廠運營依然存在著能力利用不足、價格機製不匹配等問題。
問題五、市場分散,參與服務主體依然問題多多
目前,中國有近3300家城鎮汙水處理廠,但運營主體約有2200家。據不完全統計,運營規模在百萬噸/日以上的企業僅約20家,市場份額相對較大的北控水務、首創水務分別占比不超過5%。運營市場相對較分散,投資、運營主體也存在著運營管理能力薄弱、“魚龍混雜”等問題。
運營主體的專業化運營管理能力依然薄弱,甚至一些業內知名企業也存在問題。曾有人直言,汙水處理廠廠長首先要具備公關能力,其主要任務就是維護好與地方政府的關係,讓地方政府按時付錢即可。這一現象在很多市場化項目中都存在。
經過多年積累的水務企業尚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那些非專業化企業在進行汙水處理廠投資、管理時,問題更為嚴重,甚至有的工作人員連汙水處理費由誰征收、費用多少都說不清。
綜合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麵是由政府在環境治理方麵的短視所引起的,主要表現在監管不利、投入不足等方麵;另一方麵是由於信息不對稱、從業人員專業能力不足等所致。
■背景鏈接
汙水處理進入產業時代
1926年,上海市東區水質淨化廠投入運營,這是我國第一座汙水處理廠。時隔35年後,我國第二座汙水處理廠——上海閔行水質淨化廠投入運營。上世紀80年代至1997年間,我國城市汙水處理廠每年以個位數增加。
1999年,我國正式實行城市汙水處理收費製度;2004年,全麵開啟城市水業市場化改革之門。由此,中國的汙水處理事業開始走向市場化、產業化發展階段。
“十一五”期間,我國汙水處理產業迎來一係列利好政策。2007年4月,汙水處理設施建設第一個五年規劃發布,劃定了3320億元建設投資需求;2008年11月,政府推出了“四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其中約2100億元投向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程,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入了快速增長的“大躍進”時期。
從整體趨勢來看,國家環境治理投入在GDP中的占比,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汙水處理設施建設作為環境治理投入的重要組成,其投入在“十五”、“十一五”期間呈現出穩定、快速增長的趨勢,“十五”期間,投入達到825億元,“十一五”為1568.6億元,增速略低於環境治理投入。隨著投入不斷增加,大量基礎設施建成。
多元化產業格局形成
大量汙水處理設施的建成、市場化的發展,推動了汙水處理市場走向規範、成熟,我國汙水處理行業發展目前正在進入以專業化、綜合化服務為核心的第四階段,產業格局已經形成。
《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2004年)》確立了以特許經營製度為核心的中國城市水業市場化改革,經過近10年的發展,汙水處理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已達到50%,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格局:一是投資主體多元化,外資和社會資金的注入改變了原來單一政府投資的結構;二是運營主體多元化,經營主體的企業化基本完成,並引入競爭機製,政府在各種性質的企業主體之間選擇優秀經營者,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三是經營模式多元化,在特許經營的指導框架之下,各地根據實際需要,采用不同的市場經營模式,以BOT/TOT為主流模式,為各地汙水處理產業的發展引入資金、技術、優秀的運營管理主體等。
在此背景下,我國汙水處理產業得到快速發展,行業內的企業迅速壯大,形成了一批以北控水務、首創股份為代表的規模龐大、實力雄厚、技術先進、產業鏈完備的企業。
汙水處理產業發展四步曲
第一階段——1995年以前,以設備製造業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設備時代的城市水業由政府控製著服務和工程,讓渡給企業的主要是設備市場;
第二階段——1995年~2002年,以工程建設業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許多原來事業單位運作的產業環節開始逐漸進入市場,如設計院開始由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化經營,政府把技術集成、工程服務等重要環節放進了市場,同樣帶動了汙水處理市場的升級;
第三階段——2002年~2008年,以投資運營為核心的發展階段,以BOT/TOT為主的特許經營模式得到大力發展與推廣,市場規則日趨完善,市場競爭變得激烈,一批有影響力的水務企業快速成長起來;
第四階段——自2008年以來至今,在環保產業整體轉型與升級的帶動下,中國的汙水處理行業進入到了以資本、品牌為競爭核心的專業化、綜合化服務時代,並購/收購成為企業整合市場、迅速壯大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