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牽頭治理霧霾把汙染物變廢為寶課題進入實戰

2014-04-14 19:46:24 admin 329
來源:《錢江晚報》記者 趙路 / 時間:2013-3-13 10:58:10
  據人民網浙江頻道2013年3月13日訊 這幾天,揚沙與霧霾,讓北京的大街上戴口罩的行人更多了。3月11日下午全國人大浙江團的代表們審議的話題又回到了“治霾”上。
  不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原浙江大學校長楊衛的發言讓所有人耳目一新。楊衛認為,治理汙染,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產生霧霾的成分中也有可利用的資源。關鍵是如何發揮科學技術來做到這一點。”楊衛說。
  楊衛剛剛發言完,立刻就被記者請到了訪談區。很多人都圍攏過來,成為“學生”,聽楊老師“講課”。
  “大家都知道,席卷全國的霧霾,是由煤、汽油、天然氣等燃燒後產生的。以煤為例,煤燃燒後產生三種東西:第一是熱能,第二是可揮發分,第三是灰分。可揮發分,是指煤裏麵含有的硫、硼等易於揮發的組分;而灰分,是指煤燃燒後留下的殘渣。”楊衛表示,這三種東西,目前絕大多數情況,人們隻利用了第一種,也就是熱能。剩下的兩種,則被隨意排出或廢棄了。“於是,可揮發分成了霧霾,灰分汙染了水和土壤。”
  講到這裏,“學生們”都不禁點頭稱是——原來人人喊打的霧霾,是這樣來的。
  楊衛繼續講,全場凝神屏氣,“其實,可揮發分和灰分,裏麵都是寶貝。比如可揮發分裏麵有硫、乙烯、乙烷,灰分裏有鐵、鎂、鋁,它們都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可對於煤來說,大家都隻把它當做燃料,卻忽略了它工業原料的屬性。於是,一邊是資源的白白浪費,一邊是空氣、水、土壤被汙染。”
  楊衛說:去年下半年,浙江大學、清華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三所高校組成了一個課題組。一群國內頂尖的科學家和學者,正在研究和解決一個問題:怎樣把汙染物變成寶。而浙江大學,正是這個課題組的牽頭人。
  “我們通過重新設計化工流程,把煤在燃燒時產生的可揮發分和灰分收集起來,並通過轉化係統,把它們變成乙烯、乙烷等成分。這樣做的難點在於,可揮發分和灰分都是小分子,很難收集與再利用。但在大家的努力下,問題正在被一個接一個地攻破。”
  楊衛告訴記者,目前,這個課題已經進入到實戰階段。中國神華、國電電力、東方電機等國內工業巨頭都對這項研究很感興趣。兩台分別為30萬千瓦、60萬千瓦的電機組,已經應用了課題組的*新流程,開始了“煤的資源化利用”的實際演練。
  “國內常用的煙煤,含有的可揮發分達20~30%。過去一燒,全沒了,還成了霾。現在,汙染少了,企業還能有經濟效益。”楊衛說,雖然目前還做不到100%的汙染物轉化,但他相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減霾”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網站地圖k8凱發體育appk8凱發體育app下載凱發k8體育APP凱發k8娛樂官網app下載體育凱發k8體育APP官方網站下載球盟會APP手機登錄球盟會官網千億體育官方一首頁